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分享

人工智能+,推进媒体系统性变革

——2025(第十届)党媒网站发展论坛发言摘编

2025年11月23日08: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守正创新  推进系统性变革

  人民日报社文艺部部务委员、美术编辑室主编徐红梅:人民日报社文艺宣传融媒体品牌栏目“每日读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经典美术作品为媒介,采取“AI+美术”“微视频+夜读”的形式,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栏目坚持“读准、读细、读新、读美”,通过动态转译、意境扩展、视听融合、流程再造等,让AI成为深入画境、开启古今对话的共创者,突破“审美茧房”,成为探索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微观样本。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孙璇:羊城晚报以技术赋能系统性变革各关键板块:赋能内容传播,“百千万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等报道借AI创造传播佳绩;推动文化交流,打造“花地文学榜”,集聚大湾区文艺资源,升级国际传播品牌PEARL,深化对外交流;发展新型业态,打造岭南文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岭南文化大模型,上线“文化通”智能体,精准提供在地文化服务。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副总编辑陆上早: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必须动真碰硬、刀口向内,要打破物理壁垒,迈向资源互通,坚决走好融合之路;深耕主责主业,坚守“内容为王”,走出跃升之路;建强媒介平台,重构传播格局,走出转型之路;拓展产业经营,探索流量变现,走出多元之路;党建引领聚力,人才赋能发展,走出强基之路。最终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推动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日报网党委委员王成孟:中国日报网以全社频道制改革为依托,瞄准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目标,向“新”迈进:以“跳出舒适区”的担当,校准目标共识的坐标系统;以“影响力说话”的理念,重构生产传播运营的机制基石;以“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激活技术革新的动力之源;以“有能者上”的原则,重塑干事创业的优良生态;以“一起向未来”的主动,跑出开辟新赛道的加速度。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少君:江西日报社(江西报业传媒集团)锚定“成为社会生活的连接者服务者、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促进者”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媒体变革。一是全力建设自主可控的新媒体平台;二是统筹算力算法与数据平台,提升江西融媒大脑平台技术水平;三是积极培育新业态,增强造血功能;四是以更大力度推行机制变革,激发创新活力。

  贵州日报报刊社副总编辑范朝权:贵州日报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省属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新闻事业单位和国有文化企业联动改革为抓手,持续办深办精党报党刊、子报子刊,建好用好天眼新闻客户端;坚持内容为王推进生产机制改革,以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不断完善全媒体考核评价机制;以拉动内容、技术、产业资源为要点,实现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整合,事业和企业高效联动、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夏似飞: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在转变思想观念,破除传统媒体思维惯性,变单向传播为复合传播、延时传播为即时传播、共性传播为个性传播。难在用户连接,关键在于变媒体声量为用户留存、变内容供给为场景触达、变媒体资源为产业优势。期待社会治理大数据、新媒体技术等为媒体赋能,变“独奏”为“交响”,协同构建主旋律鲜明的传播生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副总经理孙永军:坚持“守正”的底线,秉持“创新”的锐气,积极拥抱技术,真诚服务用户,是我们在时代浪潮中重塑价值、赢得未来的根本。荆楚网正以内容为核,平台为器,产品驱动,推动内容平台向“传播力+服务力+产品力”全面提升。

  数智驱动  拓展“智媒+”生态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孙玮:构建“智媒+”生态的关键是实现智能技术逻辑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接合。拓展媒介生态,关键在于创造智媒落地的社会场景。借由智媒多样化的新型界面,开拓媒介与实体空间、政府机构、企业社群、大众的新型连接方式。

  中国青年网副总编辑王岑予:随着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媒体行业正迎来以智能工具为重点的生产变革。中青网落实中青报“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要求,开展“AI网行动”,强化技术驱动,升级大模型工具链、智能化服务矩阵,坚持导向为魂、技术赋能、青春叙事,以智能技术赋能平台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人民网移动内容部副主任刘凡:人民网持续探索“新闻+政务服务”模式,聚焦“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构成的“心灵教育”领域,借助AI技术,打造“自在”心理疏导大模型,形成“个性化测评、共情式聊天、专家级疏导”的产品特色,为家长、教师等提供心理疏导、情绪管理、亲子交流等服务,为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注入新动能。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特聘首席工程师、全媒技术中心主任黄云:川报集团正聚焦“一流媒体、一流技术、一流机制、一流队伍、一流产业”目标,全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路径。我们将语料库作为全新纽带,正以开放共享、多元协同方式构建多层次高质量语料生态体系,为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首席专家郑义风:主流媒体正经历从融媒到智媒的战略演进,其本质是构建以能力激活与价值共生为重点的生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通过夯实技术底座、打造数智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从内容供应商向生态构建者的转型,在赋能产业与社会发展中重塑媒体价值与竞争力。

  每日经济新闻副总编辑官远星:媒体转型中,AI是探路的过程,记者采写是获取的过程。AI探路的关键词是速度,它带来了一场速率革命,减少了梳理线索的时间,节省了思考框架的精力,也可辅助进行繁琐的校对。记者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也需要投入时间深度调研。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副总编辑王静: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流媒体应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文化传媒领域的应用场景,进一步创新理念和路径,争取赛道突破,构筑存量业务“护城河”,拓展增量业务新空间。今年以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积极以AI赋能媒体生态链,打造“AI数政服务链”“AI智库服务平台”,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河南大河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冯源:数智驱动拓展“智媒+”生态的关键在于数据、技术、场景、生态的深度融合。大河网依托数智技术赋能智媒、智政、智库、智产、智城五大领域,打造“互联网+新闻+技术+政务+服务+商务”生态体系,切实使数智技术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驱动力。

  科大讯飞听见科技智慧传媒业务总监邵青: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从技术应用或自主可控的角度来看,要面临的实际挑战是从技术到场景以及落地最终达成的效果。不要过度夸大技术的作用,应实实在在从用户、市场、运营的角度拓展,创建新的生态。

  技术赋能  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数字媒体与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天策:“技术驱动型创新文化生态”呈现出三大趋势:智能驱动的文化生产模式(AI+文化创作)、沉浸式体验的文化消费形态(VR+文化旅游)、跨平台共创的文化传播网络(社交媒体+算法推荐)。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传播实践智慧,在内容、技术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新闻社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新闻网总编辑周锐:用新技术激发中华文化“破圈”出海的新动能,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中国新闻网不断强化技术赋能,创新网络外宣,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探索传统文化符号的创新转化,推动潮流文化符号的IP孵化,促进中外文化符号的时空对话,全力探索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新范式,努力提升各类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

  中工网副总编辑林琳:文化传播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内容和路径。一方面,内容阵地必须坚守,要在细化受众群体、研究核心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打磨、定制文化产品;另一方面,要为内容插上“技术的翅膀”,让技术赋能文化产品从创意策划、生产制作到传播运营、消费推广的全流程,为受众创造更好的阅读和观赏体验。“硬核内容+鲜活表达”是文化传播的流量密码。

  三星堆管委会宣传推广部部长冉放:近年来,三星堆管委会、博物馆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展览体验、文明互鉴和跨界联动等领域的实践路径。运用AI算法实现文物跨坑拼接和虚拟修复,重现文物风采;推动“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海内外账号矩阵,创作适应全球语境的数字产品……三星堆正以数字为“楫”,推动中华文明之“舟”扬帆出海。

  知识博主赵健:视频长短并不会绝对影响观众的观感,长视频能够为观众构建清晰的知识闭环,搭建起完整的知识图谱。期待有更多深度阅读内容,与观众一起展开一场深度的“内容奔赴”,在思想深处相遇,在求知路上相互陪伴,共同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11月23日 05 版)

(责编:万鹏、王先进)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