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统筹“所需”与“所教”
本报记者 乔 栋 曹继炜
2025年10月20日08:3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 |
数据来源:教育部 |
雪山如故、草色褪青,牦牛迁到河谷“冬窝”,帐篷里烟火阵阵。
国庆、中秋假期,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高三学生尼东拉毛回了趟家——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节后,在学校的“新时代、新家乡”思政课上,她展示了自己拍摄的这幅照片。
家乡的变化一天一个样。和两年前相比,尼东拉毛的眼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这次回去,看到家乡的牦牛冬天有了集中饲棚和饲草,再也不怕冻着、饿着。以前比谁家牦牛多,现在比谁家牦牛壮。”
去年6月18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尼东拉毛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一幅画作:牧民坐在藏毯上,酥油茶和曲拉摆在桌上,电视机里播放着节目。毡房外,无人机追逐着牛羊。
图画中的场景,已经走进现实。尼东拉毛的叔叔相求学会了使用无人机放牧。无人机追到山腰,牛群就扎堆赶回窝。
分享完这些,尼东拉毛的话题从“新家乡”转到“新时代”:“我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是党的关怀、东西部协作以及对口支援的好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上海、西宁、果洛,一校牵起三地缘。2019年,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正式建成,藏族学生占比超97%。6年来,上百名上海教师先后在此任教,将先进教育理念播撒到从三江源和阿尼玛卿山来的孩子们身上。
援青教师肖飞雪在作课堂总结时说:“生态更美、生活更幸福,同学们感知的,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今天,同学们分享了家乡新变化,让我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是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常设思政课的品牌。教师们结合青海省情和学生特点,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新时代、新家乡”思政课即其中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看来,针对性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要做到因需施教、因生制宜。要把牧区孩子们“所需”与思政课“所教”精准结合。要把握“注意力”,丰富思政课形式和体验,从固定课堂解放出来。
因需施教。孕育“两弹一星”精神的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镇,近期迎来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孩子们。221厂一分厂、原子城纪念馆、金银滩草原,牧区孩子对这种环境有着天然共鸣。同学们在聆听《“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情景党课时,忍不住热泪盈眶。
因生制宜。30名爱好音乐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学生近期登上了以“沪青同心 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音乐思政课舞台。“音乐思政课的本质是一张用旋律书写的实践答卷。我们组织设计了‘文化交融’‘民族同心’‘青春担当’3个篇章,孩子们在曲目旋律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激发了爱国情感。”援青教师胡骏说。
明年将参加高考,尼东拉毛很有信心。她的愿望是回牧区当一名语文老师,“把新时代的新变化、把精彩的世界讲给更多孩子听。”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0日 04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