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构建“教—学—研—创”数智教育生态
本报记者 闫伊乔
2025年10月19日08:2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今年夏天,收到北京邮电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大一新生夏樱玮还收到了一份上课通知:线上学习“AI在大前”系列课程。
课程以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切入点,这让初次接触人工智能专业知识的夏樱玮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了解到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和挑战,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也有了更多认识。”
将“AI在大前”作为开学第一课,是北京邮电大学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一个缩影。早在2020年,学校就在人工智能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经过5年迭代更新,人工智能导论课发展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定制推出理工版、管文版和艺体版3个版本。
课程建设之外,北邮也有一群师生致力于用技术重塑教育教学环节。2022年起,在北邮长聘副教授徐童指导下,“码上”“初发”等智慧教育平台相继开发。
“相较于传统的‘讲解—练习—讲解’模式,‘码上’‘初发’并不直接给出最终答案,而是通过题目分析、关键点拨等多轮提示,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徐童说。3年来,平台已落地500余所海内外高校,累计开设220余门课程,服务5万余名师生,AI问答超100万次。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构建起教育数字化应用矩阵。“智能技术为重塑教育形态,推进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从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强大动力。”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介绍,学校开启“AI+基座”“AI+思政”“AI+学工”等六大工程,个性化学、差异化教、智能化研、精细化管的数智北邮教育生态正逐步显现效能。
数智教育生态不仅运行于云端,也具象于空间。步入未来学习大楼,多模态、强交互的智慧教室赋予教学无限可能。教师可灵活切换“讲授—研讨—项目—路演”等多种教学场景;学生可实时“进入”芯片结构、卫星轨道、通信网络,开展虚拟环境探索交互。
“这座超过6500平方米的学习空间,不仅是一次物理环境的升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第一次在这里授课,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刘奕彤感慨,“每一处设计都服务于创新,每一寸空间都在激发交流。”
今年9月,北邮校史馆正式开馆,回溯70年办学历程,再现了一代代北邮人在红色通信、网络强国征程上的奋斗足迹。从附带人工智能课程的通知书,到覆盖全校的智慧教学平台;从线上虚拟的互动课堂,到实体赋能的未来学习空间——北邮构建的,是以数据驱动的“教—学—研—创”育人全链条。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有超过60%的毕业生选择投身于网络强国建设。
“数智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能力,更把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精准匹配。”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续梅表示,学校将以数智教育为突破口,以未来学习大楼为新载体,构建起可落地、可感知的数智教育生态,为教育强国、网络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