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08:24 来源:北京日报222
“小时候,我的母亲经常跟我讲‘黄骅叔叔’的英雄故事,母亲说他‘做事果断、作战英勇’。每次讲故事的时候母亲都很悲伤,那个时候我就有一种感觉,这位黄叔叔跟我有很亲近的关系。”8月中旬,坐在河北黄骅的家中,今年82岁的黄鲁彬手捧着父亲黄骅的遗照,回忆起往事,不禁哽咽。照片中黄骅英姿勃发,泛黄的照片一瞬间将人们吸引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2月8日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木石港区凤凰乡(现木港镇)良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长大后,他在革命先驱柯松涛等人的教育指引下,萌发了爱国救民的思想。1928年他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彭德怀挥师抵达阳新、大冶地区,在参军参战的高潮中,黄骅连夜赶往红军驻地木石港,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至此,黄骅开启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第5军第4纵队团参谋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26岁的他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出发前改名为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1937年9月,黄骅被派到晋西南去创建抗日根据地,任晋西南游击支队队长。1938年8月,调任晋西南边区党委军事部长兼第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又名晋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副支队长,为创建晋西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重要贡献。1940年4月,黄骅任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三分区司令员。1941年4月,任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15师教导6旅副旅长,组织冀鲁边区抗日活动。面对日军不断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反复向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他指挥部队灵活机动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带领边区军民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使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抗日根据地日趋扩大和巩固,并打通了冀鲁边区与清河区抗日根据地的通道,极大地改变了边区的抗战形势。
1943年3月,黄骅任冀鲁边军区司令员,当年6月30日,他在新海县大赵村主持召开军区侦通会议时,被叛徒杀害,年仅32岁。
在大赵村惨案遗址纪念馆的东配房里,陈列着一辆老马车。讲解员孙津生介绍,这是当年运送黄骅烈士遗体的马车。当时事发突然,当地村民忍着悲伤连夜把黄骅烈士遗体运到了位于海兴的小山,保护好他的遗体。“这充分说明八路军是真心爱护老百姓,老百姓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黄骅烈士的遗体。”
“黄骅不仅英勇善战,而且严于律己,是克己奉公的楷模。他虽身居要职但从不搞特殊化,始终坚持和广大指战员同甘苦、共患难,他的军装鞋袜总是补了又补继续穿,行军时他把马让给伤病员骑。他经常教育干部和战士‘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老百姓’。”黄骅市档案馆馆长宋建新介绍,为了纪念这位抗日英雄,1945年9月经山东省民主政府批准,将新青县改称黄骅县(1989年以后称黄骅市)。1988年6月30日,黄骅县委、县政府为纪念黄骅烈士牺牲45周年,在其牺牲地大赵村为其立碑。曾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的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黄骅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2014年9月黄骅入选民政部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我要永远陪在父亲身边”
黄骅牺牲时,他的小女儿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黄骅牺牲后,他的后代成为黄骅人最大的牵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寻访工作陆续展开,当时的黄骅县政协文史委干部王新华是寻访者之一。
直到2006年6月,王新华辗转获得了一点新线索。在杭州,他第一次见到黄骅烈士的女儿。
“我的原名叫王鲁滨,在南方口音中,‘王’‘黄’同音,‘鲁’取自山东简称,‘滨’意为渤海之滨,母亲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为了纪念我的父亲。上小学时,母亲将我的名字改为刘鲁彬。”黄鲁彬回忆说,“为了不影响我的生活,母亲一直都没有告诉我真相。1969年母亲在弥留之际把我叫到床边,说出了实情,并把她珍藏的照片转交给我。我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见到父亲的照片。母亲当时还特别嘱咐我,父亲牺牲的地方后来改名为黄骅县,有机会一定回去看看。”
所以,当王新华找到黄鲁彬的时候,两人都是又惊又喜,双方都渴望被找到!“得知王新华老人的来意,我十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完成母亲的遗愿了!”黄鲁彬说。
黄鲁彬第一次来黄骅是在2007年6月29日,参加关于父亲的纪念活动。“从杭州到沧州,在沧州火车站一下车,我就哭了。我就感觉自己终于回家了,那时我就决定,要永远陪在父亲身边。”2012年,安顿好一切,黄鲁彬最终完成心愿,举家从杭州搬迁至黄骅定居。
“看到今日之盛世,父亲一定很欣慰”
2015年,黄鲁彬作为英烈子女代表,受邀参加了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转眼十年过去了,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看到今日之盛世,我父亲一定非常欣慰。”
红色文化,薪火相传。近年来,当地先后建设黄骅市烈士陵园等10余处红色文化场馆,每年吸引上千批次群众、团体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各界人士创作电影《英雄黄骅》等红色文艺作品10余部。
英雄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黄骅人开拓进取,让这座城市不负英雄之名。依托红色资源,黄骅凝聚发展动能,已发展为河北省重点打造的沿海经济带龙头和改革开放高地。黄骅烈士牺牲地大赵村向东30多公里便是黄骅港,作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黄金通道和重要枢纽,黄骅港连续6年煤炭下水量(通过水路运输)居全国港口首位。目前黄骅港煤炭港区实现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应用,成为全国首家作业现场全面无人的智能化煤炭港口、全球首家全流程智能作业的干散货港口。(北京日报记者丰家卫)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