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陳雲的勤奮學習精神

2025年10月28日08:29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新聞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陳雲出身貧寒,但他對學習始終如飢似渴。靠著勤懇力學、銖積寸累,使他擁有很高的思想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能力,其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值得后人傳承。

刻苦學習,鍥而不舍。陳雲高小畢業后因生活所迫輟學,14歲時經人介紹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其間,陳雲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堅持抽空讀書學習。為探求救民強國之道,陳雲開始閱讀《馬克思主義淺說》《資本制度淺說》等進步書籍。由於勤奮好學,雖然他隻有高小學歷,卻成為當時年輕同事中學識最淵博的一個。

陳雲參加革命后學習更加自覺,他把自學比喻為進“長期大學”。1935年9月,陳雲奉命抵達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報告中央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並參加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工作。在蘇聯期間,陳雲充分利用難得的學習環境,爭分奪秒地埋頭攻讀。在學習的同時,陳雲珍惜到蘇聯各地參觀工業、農業、文化教育事業的機會,努力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新中國成立后,主持全國財經工作的陳雲針對“比較不熟悉或者根本不熟悉的東西來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總是想辦法“擠”時間讀書學習。1989年9月,陳雲寫信給薄一波、宋任窮等,信中說,“我最近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應該組織中顧委常委和在京委員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盡管此時他已屆耄耋之年,但學習的興致絲毫不減當年。

陳雲不僅勸人向學,還因人施教,建議學習方法應根據各人的文化程度和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沒有文化底子、各種知識都很缺乏的人,要將現有教科書一本一本地讀,每星期讀三四十頁,每字每句都要讀懂,不懂就要認真請教,“讀書要與懶惰作斗爭。要訂出一個切實的讀書計劃,照著去辦,堅持不懈”。

陳雲對家庭成員、工作人員也是誨人不倦。1970年12月,他給女兒陳偉華回信,對如何學習進行了具體的指導,比如訂一份《參考消息》、每天看報、找一本中國近代史看看等。1971年9月,陳雲到江西新渝縣(今新余市)考察,縣委通訊員傅可新臨時負責照顧陳雲的生活。陳雲語重心長地說,你在領導身邊做通訊員工作,對領導同志的思想、工作、作風以及工作方式方法,要注意觀察,好好學習,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在陳雲身上,學習和解決新問題是緊密相連的。他在學習中從不生搬硬套教條,而是勤於思考,善於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用於指導推動工作。陳雲擅長以筆為武器,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在蘇聯期間,連續發表多篇文章,闡明黨的主張,譴責日寇暴行,批判國民黨的消極抗日政策。他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以其在長征中的親身經歷及政治家的眼光和思想水平,生動真實地描述了世人所關注的中國紅軍長征,成為長征的最早宣傳讀物。

把培訓各方面人才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延安時期,陳雲十分重視干部人才培訓工作,他要求中央組織部把培訓各方面人才作為組織工作的一項中心任務,不僅自己要辦好中央組織部黨訓班,還要會同有關部門大力加強干部教育訓練工作。為擴大培訓覆蓋面,提升培訓效果,他提出“熱炒熱賣”的思路,一方面,對吸收進革命隊伍的青年知識分子進行訓練,使他們盡快適應需要﹔另一方面,把前方的同志招回來接受訓練。這個辦法實施以后成效斐然,在整個抗戰期間,約有20萬人次的干部在延安接受了短期訓練,僅抗大就有10萬人次。

面對改革開放新形勢新任務,陳雲對干部學習培訓更是念茲在茲。1983年2月,陳雲致信時任中央黨校校長和副校長的王震、蔣南翔,強調“很好地培訓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黨政領導骨干,是黨校的迫切任務”。

1992年7月,陳雲在撰寫的《悼念李先念同志》一文中再次呼吁,現在我們國家經濟建設規模比過去要大得多、復雜得多,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很多已經不再適用。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這一論述,既是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向未來的制勝密碼,也是陳雲與時俱進尊學促學的殷殷囑托。

(摘編自6月20日《學習時報》 顧俊/文)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