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朱堂店戰斗:敵后游擊戰的戰略智慧

朱若男

2025年10月27日08:18    來源:學習時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39年,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在豫南、鄂中敵后展開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逐步開辟根據地。其中,朱堂店戰斗不僅粉碎了日軍的“掃蕩”企圖,更以精妙的戰術部署和軍民一心的凝聚力,為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向豫鄂邊區發展”

在豫南、鄂中交界處的四望山地區,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以不足兩個營的兵力,依托朱堂店一帶復雜地形,在地方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伏擊日軍機械化部隊,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這場戰斗不僅是軍事戰術層面的勝利,更深刻體現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的戰略思想,為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戰略相持階段的敵后破局。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后,日軍調整侵華策略,將主要兵力轉向控制交通線和中心城市,同時對敵后抗日武裝實施“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殘酷“清鄉”。此前,李先念率領的新四軍豫鄂獨立游擊支隊在竹溝鎮成立后,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向豫鄂邊區發展”的戰略部署,已分多路深入鄂中、豫南地區。這支由紅軍游擊隊改編而來的部隊,既要面對日、偽軍的軍事主“圍剿”,又要突破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其斗爭環境之險惡、力量對比之懸殊,堪比長征初期。

朱堂店戰斗發生於1939年8月,正值豫鄂支隊完成戰略展開的關鍵階段。此時豫鄂支隊已初步打通四望山至大別山的通道,在信陽、孝感、應山等地建立十余個抗日武裝工作隊。日軍第11軍司令部察覺到這支新生力量的威脅,調遣駐孝感的波田支隊實施“鐵壁合圍”。朱堂店作為孝感通往四望山的咽喉要道,自然成為敵我必爭之地。這場戰斗的勝利,不僅粉碎了日軍摧毀豫鄂邊區領導機關的企圖,更使四望山根據地與鄂中根據地實現戰略聯通,為后來成立的豫鄂邊區抗日民主政府奠定了空間基礎。

軍民一體,“圍三闕一”

戰場選擇中的戰略考量。朱堂店位於大別山余脈與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境內崗嶺起伏、河網密布,尤其是店東三岔河至楊家寨約5公裡的狹長谷地,形成天然伏擊場。支隊司令部作戰參謀熊作芳在實地偵察時發現:該區域冬季水位下降露出大片灘涂,既可遲滯日軍裝甲車輛行動,又便於我軍隱蔽接敵。這種對地形的精准認知,源自地方地下黨提供的詳細情報——朱堂店黨支部書記周元斌組織群眾繪制了包含27處險要地段的“山川地勢圖”。

兵力部署的“不對稱優勢”。朱堂店戰斗中敵我力量相當,但我軍裝備低劣,於是利用地形優勢“圍三闕一”:將優勢兵力隱蔽集結在北、東、西三個預設方向的高地上,同時從三個方向打向敵人,有力地肢解敵人隊形,使其指揮失靈,大大削減其戰斗力。豫鄂支隊的巧妙部署充分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思想中“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

戰術的靈活選擇與巧妙應對。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機械化部隊,豫鄂支隊採取“化整為零、聚零為整”的戰術,在地方武裝配合下構成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孝感抗敵自衛隊300余人利用河渠遲滯敵軍﹔第二道防線以支隊主力設伏於李家窯至王家畈地段﹔第三道防線由應山游擊大隊在側翼實施運動防御。這種梯次配置既分散了日軍火力優勢,又保持了戰場主動權。

8月14日,日軍出動400余人向朱堂店扑來。日軍先頭部隊進至朱堂店北三裡橋,遭遇我軍預埋的地雷陣襲擊。正當其工兵排雷之際,我地方武裝從河岸蘆葦叢中發起突襲,擊毀裝甲車1輛。日軍指揮官誤判為小股游擊隊襲擾,下令坦克開路強行通過。此時,支隊迫擊炮連精准打擊第二輛坦克履帶,致其癱瘓在狹窄河道,造成后續部隊擁堵。下午3時,我軍發起總攻,手榴彈集群攻擊與白刃戰持續40分鐘,迫使剩余日軍向孝感方向潰退,我軍繼續追擊。朱堂店戰斗斃傷日軍8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3挺、步槍20余支。

戰斗籌備階段,朱堂店地區群眾展現出驚人的動員能力,3天內籌集糧食2.5萬斤、動員擔架隊60余人。當地獵戶出身的游擊隊隊員李長順,帶領小分隊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成功誘敵進入伏擊圈。這種“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生動實踐,印証了毛澤東“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的論斷。戰斗結束后,日軍戰報不得不承認:“支那軍民一體防御體系,較正規軍更難對付。”

重要的軍事政治價值

戰術創新的時代價值。此役中創造的“地雷戰+伏擊戰+火力陷阱”組合戰法,突破了傳統游擊戰模式:通過預埋制式地雷與土造鐵雷構成障礙區,配合預設火力點形成殺傷鏈,再以運動防御誘敵深入。這種將陣地戰彈性防御與運動戰突擊相結合的創新,使有限兵力產生倍增效應。更值得注意的是,支隊衛生員在戰斗中首創“流動野戰醫院”,通過群眾轉運傷員的“扁擔隊”,實現了戰場傷員3日內全部送醫救治,這項創舉后來被寫入《新四軍衛生勤務教程》。

朱堂店大捷直接推動了豫鄂邊區抗日格局的形成。一個月后,四望山根據地與鄂中根據地實現貫通,為隨后成立的豫鄂邊區黨委和軍政聯合辦事處掃清障礙。從更宏觀視角看,此戰與同時期晉察冀“黃土嶺戰斗”、山東“陸房戰斗”形成戰略呼應,証明敵后戰場已具備獨立承擔抗戰相持階段主要任務的能力。

前有日寇勁敵入侵,后有反共武裝虎視眈眈,在豫鄂邊區根據地,一支弱小而孤立的抗戰力量,在夾縫中贏得勝利。朱堂店戰斗的勝利絕非偶然,它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智取巧打的實踐偉力。首先,支隊精准把握了“敵疲我打”的戰機。日軍長途跋涉,疲憊不堪,而支隊依托熟悉地形,以逸待勞,將被動防御轉為主動出擊。其次,戰斗全程貫徹“軍民一體”原則。群眾不僅是情報來源,更是戰斗的參與者和保障者。這種“人民戰爭”的深厚根基,使支隊在敵后如魚得水,避免了“孤軍作戰”的風險。最后,戰術設計極具針對性。伏擊點選擇“鬼子溝”這種易守難攻的地形,既限制了日軍火力,又放大了我方機動性。

(責編:劉圓圓、代曉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