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李家發:永遠十九歲

章熙建

2025年10月26日08:42    來源:中國軍網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特等功臣”“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當這些閃亮的稱號疊加在一起,我很難想象,它們的主人竟是一位犧牲時年僅19歲的戰士。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到來前,我來到安徽省南陵縣家發鎮,參觀“李家發烈士紀念館”,走近一位抗美援朝烈士——李家發,感受72年前那道光耀蒼穹的生命綻放。

風雨中勇救解放軍傷員

李家發,1934年出生於安徽省南陵縣泉塘鄉岩虎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乳名春生。年過八旬的李家發烈士紀念館榮譽館長李家英,就是他的妹妹。

“哥哥從小就明事理、有骨氣!”說起李家發的英雄精神,李家英從哥哥參軍前的一次“見義勇為”開始回憶,話語間滿是自豪。

1948年12月,長江以南尚在國民黨反動政權統治之下。一天晌午,南陵一帶,冬雨綿綿,寒風呼嘯。李家發的父母在屋裡搓玉米棒。突然,外出放牛的李家發裹著一身寒風沖進屋,焦急地喊道:“娘,快拿幾件爹的干衣服給我!”

母親見他渾身濕漉漉的,一臉疑惑地問道:“你要衣服做什麼?你的蓑衣呢?”感到有些蹊蹺的父親李繼成,也趕緊起身詢問,李家發這才說出原委。

這天一早,李家發披著蓑衣上山放牛,經過山坳口山坡時,在瓜棚裡看見一個人躺著。那個人身著破爛的黃軍衣,渾身血跡斑斑,在寒風中凍得直哆嗦。

李家發連喚幾聲“喂,喂”,隻聽到他“啊”了兩聲。這時,風狂雨驟,破漏的瓜棚被風雨抽打得搖搖欲墜。李家發使勁搖晃他說:“你得說句話,不然我不敢走呢!”

許是從眼前這位少年純真而關切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信任,他吃力地說:“我是解放軍,我受傷了……”

李家發心頭一怔,想起自己曾聽村裡私塾先生跟人談論解放軍,說他們是幫窮人打天下的隊伍。此時,眼前全身濕透、神志不清的解放軍戰士,讓他內心莫名地生出一股親近感。他當即脫下蓑衣披在這位戰士身上,說:“你等等我,我去給你拿干衣服!”

聽到李家發解釋后,父親感到這件事非同小可,趕緊和他一起趕到瓜棚。解放軍戰士換上干衣服后,見這對父子敦厚淳朴,便透露了大概情況。他是中原野戰軍的一名戰士,在淮海戰役南線阻擊戰中負了傷,在一個老鄉家養傷時遭到敵人偷襲,從江北被押送到江南的南陵囚禁。前幾天,他趁著被押到外面修碉堡的機會,用鐵鍬打死看守逃了出來,躲躲藏藏中趕上連日下雨,腿上的傷口發炎引發了高燒。

李繼成聽后心裡猛地一沉。原來,南陵和相鄰的繁昌沿江一帶,都駐有不少國民黨軍隊。他們亂拉壯丁、強征軍糧的事時常發生,讓老百姓感到十分恐慌。李繼成心想,國民黨軍隊肯定正在四處搜捕這名傷員,收留了他,無疑是引火上身。

正當李繼成猶豫不決時,李家發對父親說:“他是幫窮人打天下的,說啥也不能叫那些壞蛋抓回去!”

李家發的堅定,讓李繼成下定了決心。父子倆一琢磨,打算把傷員送上“湖裡墩”。

“湖裡墩”是一個大池塘中的土墩子。李家給地主家看護這個養魚養鴨的池塘已有多年。他們用小舢板把傷員送到墩上的草棚裡,安頓好后又撐船出來。李家發回家讓媽媽熬姜湯、做米飯,李繼成則趕往鄰村請郎中。

這個寒雨霏霏的下午,得救的解放軍戰士喝過姜湯、吃下一缽子米飯后,原本蒼白的臉漸漸泛出紅潤。老郎中給他洗傷口、敷草藥時,父親將李家發叫出草棚,把路上對郎中編的說辭跟他學了一遍,叮囑說:往后逢人問起,你就說,是去東北當木匠學徒的二哥回家了。

李家發說:“爹,我曉得。等下你陪‘二哥’歇著,我來送郎中先生回家。”

記得有位哲人說過,命運的機遇,往往蘊藏於不經意的邂逅之中。14歲少年在隆冬風雨中的一次臨危相助,挽救了一個解放軍戰士的生命,也讓自己邁上了一條嶄新的人生之路。

一道光照進少年生活

在李家發烈士紀念館,我久久地望向一張黑白照片。拍攝於1948年的這張照片上,一位少年的目光清澈而專注。這是李家發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這道堅毅的目光,叩擊著我的心弦,讓我在腦海裡不斷想象他身穿軍裝的模樣。

李家是一戶隱於林間的獨立農舍,這為傷員隱蔽養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李家救護的這名傷員叫張華,遼寧蓋州人,比李家發大4歲。

那段時間,李家發與張華像親兄弟一樣形影不離,白天放牛薅草,夜晚織席編簍。李家發時常支著腮,聽張華講毛澤東同志領導人民鬧革命,講紅軍長征、抗日救國。在張華的講述中,李家發漸漸知道了毛澤東和共產黨,懂得了革命的道理。革命、打仗、英雄……就像一顆顆神奇的種子,撒進這個山裡娃的心田。

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22日解放南陵。傍晚,李家發與張華牽牛路過山坡小道時,遠遠看見一支騎兵隊伍正向南疾馳而去。

吃晚飯時,張華吞吞吐吐地說,他要去追趕隊伍。李家發父母一愣,母親更是端起碗到灶台后面啜泣起來。

兩天后的拂曉,李家發一路送張華走了10余裡。頭天夜裡,他們在村口樟樹下坐到半夜。李家發纏著張華要跟著一起去找部隊,張華搬出沒滿18歲不讓入伍的規定,才勉強把他說服。

走到汊河橋頭,張華跟李家發說:“過兩年指定來接你,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勇敢的戰士!”李家發抹著眼淚點點頭,送別了張華。

新中國成立后,李家發家裡分到1畝2分水田和一片山林地。一家人勤勞苦干,日子過得殷實溫暖起來,可李家發總藏著一樁心事。他時常拿著張華臨行前在縣城拍下的軍裝照,想著哪一天張華會回來帶他加入解放軍隊伍。然而,張華一去再無訊息。

許多年后,包括李家英在內的李家全家人,除了無盡思念英雄李家發之外,心底也始終挂念當年奔赴戰場的張華。他們四處打聽過這位家裡的“二哥”、英雄的“引路人”,但終究未果。

1951年5月,全國掀起抗美援朝愛國運動,政府號召青年自願報名入伍。李家發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到鄉政府報了名。

當時,李家發隻有17歲,而且身材矮小。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兵役機關領導看他十分精干,才批准了他的請求。1951年6月,李家發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199師595團1營1連一名戰士。

要做黃繼光那樣的英雄

我在李家發烈士紀念館展板上,看到李家發的參戰履歷。因部隊擔任預備隊,李家發入伍后的兩年,一直沒趕上實戰,但每一步都邁得扎實穩當——部隊戰地練兵中他被評上“特等射手”,修筑工事屢次奪得第一名,立了三等功。他積極發揮特長,帶頭編排的《馬刀舞》《團結舞》等文藝節目,很受戰友們歡迎。有一天,部隊駐地遭到敵機空襲,他一次次鑽進濃煙滾滾的房屋裡,幫朝鮮人民搶救衣物和糧食……

由於工作、練兵認真刻苦,思想上要求進步,1952年10月,李家發被批准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年冬天,部隊在慶坡峴堅守陣地,李家發當了排裡的臨時通信員。

進入陣地當晚,連長叫來李家發,鄭重地交給他一項任務——每天給玉女峰前沿陣地送信。李家發想都沒想就響亮回答道:“堅決完成任務!”其實他心裡十分清楚這其中的危險。

從慶坡峴到玉女峰,中間有一片200多米長的開闊地。敵人每天向這片開闊地傾瀉數以千計的炮彈。李家發無所畏懼,通過細心觀察和精確計算,掌握了敵人炮擊的間隔規律。1個多月時間裡,李家發40多次穿越封鎖區卻毫發無損,被戰友們稱為“鐵腿通信員”。

一天,連隊徒步行軍到團部參加戰斗英雄黃繼光事跡報告會。返回的路上,李家發幾次失神般地停下腳步。連長發覺后,問他情況,李家發眼中閃爍著淚光,喃喃說道:“黃繼光怎麼會那麼勇敢?要換作是我,敢不敢像他那樣沖上去堵槍眼呢?”

“你會的!”連長愛惜地撫了一下他的頭,語氣篤定地回答。

至此,我仿佛看到一個英雄戰士前進道路上的一組閃亮台階。從毅然參軍奔赴前線,到入伍后刻苦訓練,再到黃繼光精神融入血脈,李家發就像一個勇敢的槍手,准星、缺口始終瞄著一個目標——殺敵立功,並為此時刻准備和努力著。

用生命開辟勝利通道

1953年7月13日夜晚,朝鮮轎岩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區,時閃時滅的照明彈,讓蒼莽的山巒顯得猙獰恐怖。這裡即將進行抗美援朝最后之戰。

此前的5至6月,志願軍發動兩次夏季攻勢,殲敵4.5萬余人。1953年6月,交戰雙方約定停火,但頑固的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妄圖多撈便宜,單方面扣留被俘人員2.7萬余名,悍然破壞和談大局。志願軍總部決定以戰促和,粉碎南朝鮮的圖謀。

李家發所在的第1連,光榮地擔任攻克轎岩山主峰前沿陣地的任務。

連長趴在草叢中,用望遠鏡觀察敵軍陣地,李家發跟在他身側。

轎岩山海拔768.7米,方圓14平方公裡,山高坡陡,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敵人扼守金城一線的重要屏障。敵軍在這裡,以鐵絲網、地雷、碉堡等,構筑了縱橫交錯的堅固防御陣地。

連長濃眉緊蹙,不時地用小樹枝在地上畫進攻路線圖。他們必須在總攻發起前拿下陣地,才能為全團開辟突擊通道。李家發的心也跟著小樹枝跳躍著。

晚上9時,志願軍炮群展開覆蓋打擊。隨后,1連官兵如猛虎下山,沖破兩道鐵絲網,向一座山包頂逼近。眼看就要接近山包頂,突然間,山腰中敵人3座品字形分布的碉堡,形成交叉火力網,阻擋了連隊前進道路。

連隊第1爆破組立即展開突擊,但敵人火力凶猛,6名爆破手5人傷亡。之后,又有3個爆破組接續出擊,雖然端掉了一側碉堡,可剩下兩座碉堡的機槍仍在瘋狂“吼叫”著。

沖鋒隊伍被壓回坡坎下。此時天色灰暗,暴雨如注。早已憋不住的李家發大吼一聲:“我去干掉它!”他抓起手榴彈就沖上坡地,戰友趕緊用機槍射擊,吸引敵人火力。

陣地上泥濘不堪,李家發敏捷地匍匐靠近一側碉堡后,迅速將手榴彈塞進射孔。隨著“轟”的一聲悶響,敵人機槍變成了啞巴,可李家發也被爆炸氣浪沖出數米,左腿被子彈擊中,血流如注。但他全然不顧,又抵近中間碉堡,投出手榴彈,炸飛了這個凶惡的“攔路虎”。然而,劇烈的疼痛使他陷入昏迷。

3座碉堡已全部摧毀,正好暴雨也停了下來,連隊立即展開沖鋒。可沒想到,山崖上的一叢枯樹突然翻倒,一根烏黑槍管噴出吞噬生命的火舌。奮勇沖鋒的志願軍官兵,頓時倒下一片。

敵人竟然隱藏了一個暗堡。就在這萬分危急時刻,照明彈白光下,戰友們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正匍匐在敵人機槍發射孔附近。那是剛從昏迷中醒來的李家發,正用雙手摳著草地,奮力爬向暗堡。

時光定格在1953年7月13日的深夜22時許。

李家發倚靠在暗堡的側面,伸手往腰后掏手雷,可摸到的卻是癟癟的彈袋——手雷已經全部用光。那瞬間,身負重傷的李家發,猛地站起來扑向暗堡,雙手抓住通紅的槍管,將整個身軀緊緊壓在射孔上。

暗堡頓時失去威力。看到李家發壯烈一幕的志願軍官兵,高喊著“為李家發報仇”,迅速沖上敵人的陣地,將勝利的紅旗插上了主峰峰頂。

出征前,李家發曾在這面旗上簽過字,對著紅旗宣過誓,並跟戰友們約好,要在山頂上見。

金城戰役大捷,志願軍殲敵5.3萬余人,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裡。這一戰,成為壓垮對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戰役結束之日,也就是李家發犧牲兩周后的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訂。

70多年的思念與守望

1953年9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領導機關給李家發追記特等功,授予他“一級英雄”稱號,並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12月,彭德懷、黃繼光、邱少雲、李家發等12位功勛卓著的志願軍官兵,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李家兄弟姐妹10人,李家發排行第5,李家英最小。1953年9月的一天上午,有3個人來到李家,說是來送立功喜報的。李家英回憶,一位解放軍干部將父親和大哥留在屋外,和他們說了很長時間的話,他們回屋時臉上滿是淚水。

李家英才知道,與立功喜報一起到來的,是哥哥李家發犧牲的噩耗。當家人從立功喜報上讀到“李家發用19歲的青春堵住敵人的機槍”時,李家發的母親悲痛地喊一聲“我兒呀”,便暈倒在地。

1953年,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往朝鮮慰問,李繼成與羅盛教的父親羅迭開、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等隨團入朝。李繼成前往位於朝鮮江原道昌道郡榆昌裡的志願軍烈士陵園,給長眠在那裡的兒子帶去了家人的殷殷思念。

李家英說,哥哥英勇犧牲,被家鄉人民視為無上光榮。1956年,中共南陵縣委、縣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李家發的家鄉更名為家發鄉,1997年撤鄉建鎮。

李家發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南陵縣家發鎮獅子山,曾任志願軍司令員的開國上將楊得志,為紀念碑題寫碑銘:“李家發烈士永垂不朽”。每年清明時節,這裡前來獻花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像惦念親人一樣懷念遠去的英雄。

1965年,南陵縣城放映電影《英雄兒女》。李家作為烈屬代表,被特邀觀看首場放映。那個夜晚,李家英仿佛親眼看到哥哥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場景,當即立誓要像電影中王成的妹妹王芳一樣,當好革命接班人。1967年,李家英如願穿上了軍裝,入伍第一年就加入中國共產黨,被評為“五好戰士”。

父母去世后,李家英決心扛起弘揚英烈精神的責任。她奔波於學校、企業等,不遺余力地宣揚哥哥獻身報國的事跡。

2010年,李家英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烈屬代表團前往朝鮮。途中,她把小挎包緊緊摟在懷裡,因為裡面裝著母親的心願。

母親臨終前囑咐她:“如果你有機會到朝鮮,一定把我墳頭的土帶去一捧,撒在你哥哥墳上,讓我能夠撫摸到他,你也要把他墳上的土捧一把,放在我的墓上,我要抱抱我的兒子……”

遺憾的是,李家英沒有找到哥哥的墓地,眼前是40座無名烈士合葬墓,哥哥和1萬6千多名戰友埋葬於此。李家英在墓前慟哭后,說道:“你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從此沒有回到家鄉。我的哥哥跟你們一樣。這是祖國的土,撒到你們大墓上面,你們想家的時候,給你們聞聞祖國的土地氣味……”

硝煙散去,英雄魂歸。然而,思念烈士的又何止是親人。

2025年9月13日,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89歲的原志願軍第67軍199師政治部文工隊隊員曹家麟,在環形烈士英名牆上找到了戰友李家發的名字。老人這次特意帶了兩顆糖,看著戰友的名字深情地說道:“家發,這個糖是你妹妹一直惦記的,參軍離開她的時候你曾答應她,要給她帶糖吃。今天你妹妹特地托我給你帶糖來了……”

幾十年來,曹家麟心裡一直挂念著李家發。從20世紀90年代,他就搜集李家發的英雄事跡,開始關注李家發在朝鮮的安葬信息。從2000年至2018年,曹家麟先后7次前往朝鮮,終於找到李家發長眠的地方。那一次,他特意從祖國帶了紅色油漆和毛筆,把李家發的名字寫在一座合葬墓的墓碑上,邊寫邊念叨:“我的戰友啊,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在李家發生前所在部隊、某部“紅一連”,班排宿舍裡永久保留的李家發床鋪纖塵不染,被子疊得整整齊齊。每次連隊點名,第一聲呼點是“李家發”,官兵齊聲答“到”。英雄血脈的傳承從未間斷。

今年5月,李家英來到“紅一連”,聽到這一聲響亮的答“到”聲后,說道:“我覺得我哥哥還在,他永遠在……”

那一天,李家英收到一個特殊的禮物——借助AI技術制作的與哥哥“重逢”視頻。屏幕裡,哥哥依舊是參軍離家時的年輕模樣,而當年總在家門口踱步、盼著哥哥買糖歸來的妹妹,早已滿頭白發。

著名作家楊朔在1954年寫的散文《萬古青春》中,專門描述李家發的事跡。文末,他這樣寫道:“青春不會老,李家發也不會老。歷史可以數到一萬年、十萬年,李家發卻將永遠是十九歲,永遠像春天一樣,萬古長青。”

(責編:代曉靈、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