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是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生動實踐

徐善長

2025年09月12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日前,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發布,這是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重要舉措。

  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深入開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有利於充分發揮我國巨大市場潛力,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是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我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根源在於要素配置扭曲。通過改革試點,探索讓市場機制發揮決定性作用的要素資源配置方式,有利於推動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釋放錯配資源,破除無效供給,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是建立公平透明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的關鍵環節。與商品和服務市場相比,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通過改革試點,消除影響要素流動的各種隱性壁壘,實現各類要素資源在法治化軌道上自由流動、在全國范圍暢通無阻,有力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是促進先進優質要素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的重要舉措。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通過改革試點,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有利於形成更先進的生產力和更具競爭力的生產方式。

  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是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和無序競爭的制勝一招。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但無序惡性競爭違背了經濟規律,降低了經濟效率。通過改革試點,打通市場准入退出、要素資源配置等方面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破除地方“小循環”“小市場”,切實破除無序競爭。

  全面把握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方向和任務

  這次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具有鮮明的戰略導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突出新型要素作用。我國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奮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重塑世界的產業基礎、經濟結構和產業鏈供應鏈格局。試點任務的謀劃和導向非常明確,就是要著力發揮新型要素在打牢先進生產力基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等方面的關鍵作用,以應用為牽引,以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為紐帶,加快形成“技術突破—場景驗証—產業應用—體系更新”循環發展格局。

  深化傳統要素配置改革。我國不同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市場化改革面臨的矛盾和問題也不相同。試點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瞄准各要素領域的堵點卡點,深度精准施策。例如,土地要素改革關鍵要提升配置效率,勞動力要素聚焦有序流動,資本要素重在強化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技術要素的核心在於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突出要素配置方式創新。試點強調全面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特別是新業態新領域要素保障,促進各類先進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強調要素配置高效協同,既包括新型要素與傳統要素之間協同配置,也包括傳統要素之間、新型要素之間協同配置,打通要素之間流通不暢、銜接不順的新舊堵點。強調健全要素市場治理,加強要素交易平台的規范化建設、要素交易的基礎制度建設,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充分實現要素市場功能。

  加快形成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工作合力

  深入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必須充分調動試點地區改革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提升改革試點成效,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建設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探索新路徑。

  激發改革活力。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要充分賦予地方更多的改革自主權,結合不同區域資源稟賦與發展特色,開展差異化試點授權探索,鼓勵地方大膽創新。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結合實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地一策”的改革試點生動局面。

  用好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需要市場和政府協同發力。要清晰界定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邊界,規范政府行為,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嚴禁不當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推進新老要素協同。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既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又要積極推動傳統要素與新型要素深度協同,建立跨要素協同配置機制,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加快形成要素市場體系,不斷優化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形成長效機制。結合各試點地區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推進綜合改革試點,聚焦要素改革的落地成效與潛在問題,及時跟蹤評估試點效果。同時,健全完善改革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在鼓勵創新的同時守住安全底線,確保改革成果可復制、可推廣。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學會會長,本報記者李心萍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10 版)

(責編:唐宋、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