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5年09月12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將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產業,推動實現各行業的數智化轉型,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從國家層面對各行業各領域人工智能應用發展提出指導意見,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進人工智能商業化規模化應用,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為賦能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深刻領會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重大意義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既是我們當前面臨的緊迫任務,更是關乎長遠發展的戰略命題。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歷史發展表明,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帶來生產力的指數級躍升,推動社會形態深刻演進。人工智能作為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的又一劃時代的變革性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驅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邁向智能化新階段。實施“人工智能+”行動,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的深刻洞見和前瞻擘畫,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當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與我國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通過對資本、勞動、技術、數據等要素創新性配置,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升。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助於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促進增長方式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從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發,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要抓住民生領域突出矛盾和難點,加強人工智能在醫療、教育、交通、助殘養老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深度應用,促進全體人民共享人工智能發展成果。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是助力全球平等參與智能化發展進程的積極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可以是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全球治理機制碎片化、陣營化等挑戰,各國智能化發展差距不斷加大,亟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共贏發展。我國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生態,深化人工智能領域高水平開放,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開源可及,有助於推動形成具有廣泛共識的全球治理框架和標准規范,助力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智能化發展進程。
全面把握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優勢條件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實現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發展優勢進一步凸顯,同時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多、市場空間大、人才資源富集,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創造有利條件、奠定良好基礎。
豐富的數據資源提供了關鍵要素支撐。數據作為人工智能模型訓練和迭代的關鍵“原料”,其規模、質量、多樣性和時效性直接決定人工智能的性能上限。當前,隨著大模型技術發展,對高質量語料數據的需求正從通用化向專業化、場景化、多模態縱深拓展。我國依托網絡化、數字化建設基礎,積累起規模超大、類型豐富、動態鮮活的數據資源。2024年,全國數據生產總量達41.06澤字節(ZB),佔全球數據總量的26.67%,用於人工智能開發、訓練和推理的數據量同比增長40.95%。
完備的產業體系提供了強大物質技術保障。我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備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工業體系,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全球第一。這一鏈條完整、配套齊全、要素完備的產業生態,為人工智能技術從研發驗証、產品設計到制造交付提供了全鏈條支撐,將極大促進技術創新迅速轉化為產品與服務,形成推動人工智能實現規模化落地應用的獨特優勢。
豐富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工智能的生命力在於應用,真實場景中復雜的約束條件、多樣化需求等,持續驅動人工智能技術演進和性能提升。我國具備類別齊全、層次多樣的應用生態,覆蓋智能制造、智慧醫療、數字金融、智能交通、智慧教育等關鍵領域,為人工智能尤其是復雜推理、動態決策和自適應學習等高級能力的錘煉提供了最佳“試驗場”。目前,我國已發布超1500個行業模型,覆蓋50個重點行業領域、700余個場景。
巨大的市場空間提供了內生發展動力。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約2億經營主體和超過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連續10余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龐大的人口基數、持續升級的消費能力以及強大的企業創新活力,有利於攤薄研發成本、加速技術迭代升級、促進應用標准化,為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終端、智能體等人工智能應用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超大規模的人才資源提供了信心底氣。人工智能的理論創新、算法突破和落地應用均依賴多層次、跨學科人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均居世界第一,軟件開發者近千萬人,在數學、計算機、工程等多學科領域積累了雄厚人才基礎,為人工智能持續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提供了強大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奮力開拓新時代“人工智能+”發展新局面
深入實施“人工智能+”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扣“人工智能+”行動總體安排,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部門協同、央地聯動和社會參與,廣泛凝聚各方力量,推動形成工作合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實效。
構建創新活躍的智能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驅動的新型科研范式變革,加速“從0到1”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從1到N”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深入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工業、農業、服務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發展智能原生技術、產品和服務體系,催生智能原生新業態。加強智能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能終端“萬物智聯”,讓人工智能走進“千家萬戶”“千商萬店”。
打造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優先在就業、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民生領域降低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門檻,加快健康助手、智能學伴等人工智能產品與服務的普惠化應用。有序推進人工智能在社會治理、安全治理、生態治理等中的應用,形成高效多元的治理格局。把人工智能作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助力各國平等參與智能化進程。
強化人工智能發展的要素支撐。加快高質量語料庫和行業數據集建設,完善數據產權和版權、收益分配等制度,加強數據供給創新。統籌布局智算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東數西算”國家樞紐作用,強化數、算、電、網等資源協同配置。大力推進原始創新與開源生態培育,支持多路徑技術探索和基礎架構創新,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引育,超常規構建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
完善人工智能應用的創新發展環境。強化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示范引領作用,完善應用試錯容錯管理制度,推動關鍵重點場景有序開放。加大人工智能領域金融和財政支持力度,完善風險分擔和投資退出機制,進一步激發人工智能投融資市場活力。布局建設一批國家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搭建行業應用共性平台,降低應用創新門檻,促進創新成果高效轉化。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快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構建資源共享、能力互補、良性互動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筑牢人工智能應用的安全防線。大力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激發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和再就業活力,引導創新資源向創造就業潛力大的方向傾斜,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就業風險評估,減少對就業的沖擊。推動模型算法、數據資源、基礎設施、應用系統等安全能力建設,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風險預警、應急響應體系,加快形成動態敏捷、多元協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合規、透明、可信賴。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2日 10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