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09:16 來源:新華社
泡上一壺茶,坐在挂滿果實的梨樹下,望著眼前碧波蕩漾的洱海,白族村民何利成顯得十分愜意。
他自家經營的客棧為了保護洱海暫時關停。“5個月來,損失不少。但如果洱海被污染了,蒼山也不綠了,那損失可就無法估量了。”何利成說。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何利成的家鄉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子背靠蒼山,面朝洱海,風情濃郁,景色秀美。
“前些年,村子裡還有些不好的現象。”提起過往,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直搖頭:基礎設施落后,村民環保意識相對較差,亂扔亂倒垃圾、公共場所打晒農作物,村民無序建房等現象也很多。
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親湖”。古生村過去的情形也是洱海畔眾多村落曾經的寫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洱海流域污染負荷也快速增加,高原明珠的境況令人擔憂。“不能讓洱海毀在我們這代人手裡。”何橋坤堅定地說。
在多年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大理州開啟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在洱海流域實施“七大行動”,整個“十三五”期間,用於洱海保護和流域生態修復的資金將超過200億元。今年4月開展了洱海流域餐飲客棧等經營戶專項整治,共關停經營戶2400多家。何利成家的客棧緊靠洱海,也在關停之列。